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

孕期营养与体力活动状况对妊娠结局影响的队列研究
 
申请人:何更生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持续时间:1年2个月
资助金额:16.14万元人民币
 
我国巨大儿的发生率近年来普遍增高,有的地区在近十年中增长了近10%。妊娠结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出生体重,而出生体重与儿童时期甚至青春期肥胖有着密切关系,宫内生长发育决定着出生体重,因而宫内生长发育对胎儿的将来有着重要影响。宫内生长发育与孕期能量代谢是否平衡密切相关,孕期能量代谢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生活方式即膳食和体力活动的影响,孕期能量平衡主要指能量摄入与消耗是否能达到平衡,即膳食与体力活动的状态。结合孕期营养与体力活动状况,探索生活方式对妊娠结局包括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孕期增重等的影响,制订合理的孕期体力活动指导方案,完善膳食指南。建立大样本的队列人群,跟踪随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预调查后,收集资料,建立队列,随访至分娩,观察孕期营养因素、体力活动和遗传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提出适合于我国孕妇特点的定量衡量体力活动量的方法,探索适合我国孕妇的合理体力活动方式,为提出与运动相适应的营养指导提供数据基础,进一步完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使孕妇能有较全面的产科保健指导,从而为提高下一代人口的素质提供依据。
 申请者简介:
何更生,女,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代谢疾病。1991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1994年获得营养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8年在上海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任教,1997年被聘为讲师。1998年出国到丹麦留学,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学习和工作,2004年获得内分泌医学博士。2004回国工作,2005年5月被评为副教授。1993-1997年参加国家卫生部“营养,膳食与乳腺癌”课题。博士研究课题为“脂肪因子PAI-1在人脂肪组织中的体内体外调节”。 2000-2004年参加丹麦国家医学会课题“脂粘素(Aiponection )在肥胖中的作用 ”。系统地掌握了有关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和内分泌学的基础理论人群研究和实验技术方法。申请者在过去的研究中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在国际期刊上近期发表了6篇与肥胖相关文章.
 
联动营养教育干预对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影响
 
申请人:韩磊
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持续时间:2年
资助金额:15.00万元人民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居民肥胖的发生率迅速增长,儿童肥胖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肥胖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将对我国人口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本课题旨在寻找一种可长期推广使用的早期预防超重和肥胖的措施,以便于在最适当的时期、以最适当的方式进行干预,从而降低肥胖发生率。本研究将通过学校、老师、家长、学生联动的方式,开设健康教育课堂,使人们在儿童时期即获得健康知识,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及生活习惯,特别是对超重和肥胖儿童通过饮食调整、运动处方、行为改善、追踪检测和临床治疗等综合性干预措施进行全面的早干预,早引导,引导其建立良好健康的行为习惯,同时改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合理营养和肥胖控制的意识,使各个环节充分认识肥胖的严重危害,从而预防儿童超重的发生,并防止超重儿童发展为肥胖。分析干预效果,确定最佳干预时期和可长期推广使用的干预方式,为儿童肥胖的防治提供依据。
申请者简介:
韩磊 女 42岁,副主任医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兼任青岛市营养学会副秘书长,青岛市生理科学学会理事。1987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即从事临床营养治疗工作,精通正常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能量摄入和营养物质的摄入,多次参与科研与教学工作,对流行病学调查有较丰富的经验。
 
 
家庭因素对儿童肥胖危险饮食行为影响病例对照研究
申请人:曾果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持续时间:1年
资助金额:11.00万元人民币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肥胖率增长迅速,肥胖预防和控制工作刻不容缓。健康的行为方式是预防肥胖的关键,儿童期是肥胖预防的最佳时期。国内研究表明青春早期是儿童肥胖的高发阶段,由于此期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肥胖对其危害更大。国外研究提示家庭因素对儿童饮食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鉴于此,本课题拟以肥胖相关饮食行为为切入点,以肥胖高发的青春早期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横断面调查系统了解成都市青春早期儿童肥胖相关饮食行为现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查青春早期儿童肥胖危险饮食行为,探讨家庭因素对肥胖危险饮食行为的影响,为制定适合于青春早期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的肥胖干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申请者简介:
曾果,女,43岁,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骨干后备人员。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全国委员,四川省营养学会副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主要工作经历:先后任华西医科大学助教(1984-1987)、讲师(1990-2000)、副教授(2000至今)。1997-1998赴美国Loma Linda大学进修营养与膳食学。主要研究方向:公共营养、妇幼营养。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研人员先后承担或参与完成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人乳糖不耐受的机理研究”;纽约中华医学基金CMB老年营养项目课题“社区老年人营养教育和干预研究”;与荷兰Groningen大学科研合作课题“成人乳糖不耐受症的研究”;“乳糖不耐受症的机理研究”;中英合作UHPP项目“社区居民营养教育扑克牌应用效果研究”,国际铜业协会资助“早产新生儿铜营养状况病例对照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五规划农村实用技术推广项目“婴幼儿及儿童营养健康教育”,四川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课题“健康成人女性能量消耗及其利用研究”;“小学生营养干预效果评价”项目;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锌缺乏与过量的体内外致畸性和对幼鼠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育部规划教材及营养专业书籍6本。
 
膳食摄入、体力活动和脂联素基因多态的交互作用对肥胖发生的影响

申请人:徐荷
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持续时间:1年
资助金额:17.00万元人民币
 
肥胖(Obesity)指体内聚集过多的脂肪。目前肥胖患病率呈全球性上升趋势,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也明显上升,寻找肥胖的危险因素,探索发病机制,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本课题拟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鉴定出与肥胖有关的遗传(如脂联素基因多态)和环境(如膳食摄入、体力活动)危险/保护因素,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肥胖发生的影响;并检测研究对象血浆脂联素浓度,进而阐明基因多态及环境因素、蛋白表达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本课题结果将对遗传易感性和膳食因素等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作出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为筛选高危人群、并采取有的放矢的干预措施提供有意义的资料;对我国肥胖症的防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申请者简介:
徐荷:在本项目中负责总体设计、问卷制订、现场质控及实验指导。
学历:
1980-1985年 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7-1990年 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专业为流行病学
1994-1997年 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专业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工作经历:
1985-1994年 华西医科大学任助教、讲师
1997-2004年 第二军医大学任讲师、副教授
2004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85至1994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从事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痢疾杆菌质粒图谱和耐药性分析。1994至1997年从事营养素与热应激、肿瘤关系的工作,负责进行了«锌对热应激大鼠热休克蛋白、免疫功能的影响»、«维甲酸在肝癌形成中对P53、Ki-ras基因的影响»研究。1997年至2004年主持、参与进行了女性被动吸烟与肺癌病例对照研究、保健品人群干预试验效果研究、社区健康促进研究、军队卫生资源需要与利用研究等工作。
2004年至今,从事肥胖、2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营养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004年5月至2006年2月,申请者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了 “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课题(上海市科委、联合利华共同资助)的设计与实施,负责抽样、数据管理分析工作及现场质控。同期,申请者还参与了临床试验“亚麻子对2型糖尿病代谢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工作(上海市科委资助)。
2006年2月,申请者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的研究课题“健康浦东人2010”(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浦东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合作实施)开始启动。该课题首席科学家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张作风教授,他是国际公认的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专家,在肿瘤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文章。申请者将利用浦东现场和有关实验室技术开展拟申报课题的研究工作。
        
 
肠道菌群与单纯性肥胖关系的研究与应用初探
 
申请人:裴晓方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医学检验教研室
持续时间:1年
资助金额:18.47万元人民币
 
随着肥胖人数的不断增加,其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的危害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现阶段对公共健康的最大挑战,目前应对这种挑战的主要策略仍是通过节食,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长期节食也是一种痛苦。本研究根据最新的先驱研究结果,提出通过改变肠道中拟杆菌种类和数量,减少机体的能量吸收和贮存,以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新思路,通过对比研究单纯肥胖者与正常对照人群肠道菌群的数量,进一步证实肥胖与肠道菌群改变的关系,同时将初次探讨两组人群拟杆菌种类的差异,筛选能裂解拟杆菌的噬菌体和对其有抑制作用的优势双歧杆菌,寻找改变肠道内拟杆菌种类和数量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拟杆菌减少对体重的影响,探索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治疗肥胖奠定基础。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申请者简介:
裴晓方,女,医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指导成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委会委员。在本课题中作为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的科研设计和研究思路,负责组织资料整理,论文撰写和结题。1983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微生物检验方向),毕业后从事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承担卫生部保健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和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测定工作等。1996年11月至1999年10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作访问学者,从事分子克隆、蛋白质表达与分离纯化、病毒的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等。能熟练使用的相关技术如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保健食品调节免疫功能测定和肠道菌群功能测定、常规及多重PCR、毛细管电泳、分子克隆及蛋白表达等。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质监总局、科技部、四川大学等多家单位的重大科研课题如:快速检测粪便中沙门菌、志贺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免疫磁性分离多重PCR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子课题-霍乱预防及快速诊断技术的推广)、预防淋病的双功能乳酸菌表达系统的构建、成都市新婚育龄夫妇艾滋病性病预防的行为干预等。多年来也一直承担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是从基因水平对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已在国内外发表文章近50篇。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膳食因素在代谢综合征控制中
的相互作用研究
申请人:郭红卫
职称:教授
作单位:复旦大学
持续时间:2年
资助金额:18.90万元人民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 MS)是指一组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代谢紊乱因素,包括腹部脂肪堆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MS发病率急剧升高,由MS 导致的心血管损害也明显增多。MS 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病和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探讨膳食模式、膳食脂肪构成及摄入量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中易感基因在MS发病中的联合作用,并通过膳食干预帮助MS患者自觉改善膳食模式,减少脂肪摄入量,观察存在不同基因表型的人群对膳食干预控制措施的反应模式,以期得出针对不同基因表型人群的个性化膳食指导和干预措施。
申请者简介:
郭红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医学硕士  出生年月: 1953年11月
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预防医学会理事,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微量元素学会理事。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上海预防医学会施思明优秀论文奖一项,上海营养学会科普文章二等奖一项,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扬森药学研究奖营养与食品安全三等奖, 上海市教育系统“比翼双飞奖”,上海医科大学华藏奖,复旦大学陆霖奖教金。现已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教材5本,副主编专著2本,参编教材和专著8本。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与慢性疾病、食品毒理。
 
 
成年男性膳食蛋白质参考摄入量的研究
申请人:朴建华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持续时间:1年
资助金额:15.00万元人民币
居民膳食蛋白质参考摄入量是营养科学及国家制定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新近公布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表明,在我国成年人中基本上不存在蛋白质营养不良的问题,但膳食蛋白质平均摄入量只能达到目前我国居民膳食蛋白质参考摄入量的80-90% ,这个可能偏高的基础标准不适应当前我国居民实际,亟待修定,但缺少可靠的实验资料。本研究拟采用先进安全的稳定同位素双标记法(用13C标记亮氨酸,用15N标记赖氨酸)并结合经典的氮平衡方法,研究在中国膳食条件下成年男性的蛋白质生理需要量,为制定符合我国成年男子生理特点和实际膳食情况的中国居民成年男子的膳食蛋白质参考摄入量提供科学依据,在我国营养基础研究中开辟新的领域,这对合理指导营养工作及相关部分制定相关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申请者简介:
朴建华,研究员。
本项目中承担的任务:课题负责人,承担课题设计、课题实施和课题总结工作。
申请者于1979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6年12月至 1988年12月为美国Vanderbilt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卫生部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微量元素营养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营养通讯编委,美国分析化学家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化学学会会员,中国保健技术学会会员。1990年《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考察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集体奖),1993年《低硒和其它致病因素在克山病发病中的的作用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1994年《云南昭通地区克山病及硒营养状况的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申请者长期从事微量元素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和主研部级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已通过验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已通过验收)。
>>媒体报道<<
 
 
高同型半胱氨酸致老年认知损害的社区综合干预研究

申请人:蒋与刚
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天津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持续时间:2年
资助金额:14.00万元人民币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E)作为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对老年人群认知功能的损伤已得到确认,且一直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开展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致老年认知损害的社区综合干预研究,对减缓Hcy所致认知损伤,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本项目以社区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健康教育和B族维生素营养干预相结合的社区综合干预,检测血浆Hcy、B族维生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神经递质、神经肽以及认知能力等多种指标的变化,以期在认识我国老年人群HHE流行病学特点的基础上,阐明高Hcy致老年认知损伤的中枢机制以及Hcy代谢的营养调控环节,并验证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对HHE老人脑功能的改善效用。研究将为延缓老年认知衰退营养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营养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申请者简介:
申请人:蒋与刚,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
简  历:
1985.9-1990.8   河南医科大学卫生系,医学学士
1990.9-1993.6   华西医科大学营养学专业,医学硕士
1997.8-2000.7   军事医学科学院营养学专业,医学博士
2000.11-2003.12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1993.7-1995.7   天津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1995.8-2002.8   天津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2.9-         天津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工作业绩:
以第一负责人身份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天津市科技攻关培育项目、中国营养学会科研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作为学术骨干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全军医药卫生“八五”和“九五”规划课题各1项、总后标准编写题1项。以第二完成人身份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撰写的“锌对缺血再灌注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评为军事医学科学院优秀论文,2002年被评为军事医学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微量元素营养和老年营养,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营养与脑功能”。
 
 
建立城市及农村成年人群营养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申请人:张兵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持续时间:2年
资助金额:16.60万元人民币
 
营养教育是改善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我国各种形式的营养教育活动会越来越多,重要性也更加突显。我国目前对于营养教育的研究报道多集中在方式方法上,缺乏一个客观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给不同营养教育研究的比较借鉴带来不便。本研究拟分别建立可以普遍应用的城市成年人群及农村成年人群的营养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营养教育效果,为营养教育相关人员提供评价依据。本研究采用PRECEDE-PROCEED模型为理论基础,首先对目标人群进行营养需求评估,以专家研讨形式初选评价指标,拟定各指标权重及记分方法,在示范点营养教育中进行应用完善,最后通过专家评估确定针对城市及农村成年人群的营养教育效果评价的定性及定量指标,并进行综合量化,形成反映受众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等的营养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申请者简介:
张兵,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卫生系,1994年同济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硕士毕业,1994~1996年在日本国信州大学医学部研修,2000年毕业于该大学公众卫生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在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食品卫生,营养与老年人保健,膳食因素与疾病预防等的学习、研究及工作。硕士研究生阶段从事了食物营养作用的实验研究,留学博士生阶段从事了人群健康的社会对策研究,其中主要有肿瘤预防、膳食与肿瘤的关系、人群健康的社区教育及改善措施等。回国后,结合以往的经验,指导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铁、锌等微量营养素与免疫功能及脂质代谢的研究。2003年6月调入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现从事的主要研究有我国人群公共营养改善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营养立法及相关法规的研究等。
>>媒体报道<<
 
 
学校午餐干预与家庭膳食指导对中小学生营养
与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申请人:孙桂菊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持续时间:1年
资助金额:17.00万元人民币
在南京市6城区抽取12所中学和12所小学,开展午餐供应状况及学生膳食营养状况调查,掌握学生午餐的营养素供给量、卫生状况以及学生营养失调发生率(包括超重和肥胖、低体重和生长发育迟缓、贫血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三种不同的干预措施:选择1所中学和1所小学,在学校开展午餐膳食干预,对学生午餐进行营养午餐食谱配制,推行中小学生营养午餐,同时在学生和食堂人员中开展营养知识宣教活动,对学生家庭进行家庭膳食指导;另选1所中学和1所小学只进行学校午餐膳食干预;1所中学和1所小学只进行家庭膳食指导;另设1所中学和1所小学作为对照学校,不采取干预措施。研究推行营养午餐结合家庭膳食指导对中小学生健康营养状况的影响,探讨通过午餐膳食干预和家庭膳食指导在降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及预防常见营养缺乏症发生中的作用,同时为制定南京市开展营养午餐策略和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开展学校和家庭营养宣教和膳食指导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申请者简介:
孙桂菊,女,1963年4月出生,教授,江苏省营养学会理事,江苏省学校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3.4~现在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系主任, 教授
2003.8~2003.10  德国Ulm大学访问学者
1997.9~2001.7   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博士
1999.2~2000.3   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访问学者
1998.5~2003.3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系主任, 副教授
1988.9~1991.7   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
1985.7~1998.4   南京铁道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 先后任助教和讲师
1980.9~1985.7   南京铁道医学院卫生系,学士
 
膳食、遗传基因与低出生体重儿追赶生长及胰岛素敏感性关系
 
申请人:王新利
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
持续时间:3年
资助金额:8.50万元人民币
 
流行病研究发现低出生体重与目前威胁成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胰岛素抵抗综合症密切相关。虽然低出生体重者在新生儿期即存在胰岛素敏感性减低,但并不是所有低出生体重者成年后均存在胰岛素抵抗。显然伴随着生长发育过程,通过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对胚胎期建立起来的尚未完全成熟的代谢系统产生了一定的修复或扩大了损伤。人类出生后第一年是生长发育速度最快的一年,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在生后第一年会出现明显的追赶生长。本课题欲观察低出生体重儿2岁前的追赶生长与两岁时的胰岛素敏感性关系;对喂养方式及目前已报到的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数个候选基因进行分析,探讨基因多态性和以膳食为主的环境因素对低出生体重儿赶上生长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拟通过改善快速生长期的环境因素来补救由于胚胎期的生长延迟而造成的代谢改变,并为初步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申请者简介:
王新利:
1979~1984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士
1984~1995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           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1995~1998新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         博士
1998~2000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博士后
2001~至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            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
1985-1989年参加了有关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巨细胞包涵体病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卫生部基金课题)。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博士及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脂代谢和糖代谢方面的研究工作。博士论文为《环境及APOE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长寿家系血脂水平》,导师:王国荃;博士后研究论文为《遗传基因与儿童单纯性肥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关系的探讨》;导师:叶广俊。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及小儿内分泌疾病
 
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期肥胖的研究
 
申请人:戴耀华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
持续时间:1年3个月
资助金额:6.89万元人民币
 
单纯性肥胖是一种营养过剩的病理表现,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关系密切。成人肥胖可以追溯到儿童期,甚至婴儿期。我国城市地区儿童肥胖发生率上升速度较快,而且南北方差距逐渐减小。研究表明,儿童肥胖原因复杂,与饮食习惯、活动、遗传、心理等因素有关,治疗和预防措施效果不明显。
婴儿期肥胖与儿童期和成人期肥胖相关。与儿童和成人相比,婴儿的活动单纯,喂养方式对其体重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一般认为母乳喂养对婴儿肥胖具有预防作用。但是,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较少报道。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最佳的婴儿喂养方式——六个月纯母乳喂养,及时、合理和充分地添加辅食,并继续母乳喂养。2006年4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的婴幼儿生长发育标准,以母乳喂养的儿童为基础,作为生长发育的规范。新的标准为衡量、评估和评价不同婴儿喂养方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了工具。
本项目使用新的生长发育标准评估婴儿期肥胖,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研究营养和喂养干预对改善婴儿肥胖的作用。
本研究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城区抽取438名新生儿,定期测量身长和体重,并评估喂养方式。并根据其地段保健服务医院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婴儿家长接受针对婴儿营养和喂养咨询和指导。一年后测量两组婴儿肥胖发生率,评估家庭喂养方式。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提供北京城市婴儿期肥胖发生率的信息,阐述喂养方式对婴儿期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婴儿肥胖的措施提供依据。
申请者简介:
戴耀华
1963-1969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        本科
1978-1981年  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毕业   儿科学硕士学位
1981-至今    协和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首都儿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首都儿科研究所儿保中心主任、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近年来的科研成果
农村儿童生存水平研究和干预”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急性呼吸道感染控制规划的健康教育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媒体报道<<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尿酸血症与糖、脂代谢
相关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
申请人:姚华
职称:教 授
工作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持续时间:1年
资助金额:15.50万元人民币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明显增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血脂血糖代谢紊乱、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症疾病密切相关,而且痛风/高尿酸血症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本研究拟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同时研究CRP, PPARγ, Leptin, TNF-α,IL-6, Resistin、脂联素等与糖、脂代谢有关的细胞因子与血尿酸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揭示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疾病的分子机理和发病基础,并预测高尿酸血症的高危人群,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阻止痛风及其并发症的出现,此项研究对于减少心血管事件及代谢紊乱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意义。
申请者简介:
姚华,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新疆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兼任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1983年7月毕业于原新疆医学院预防医学系,1987年12月获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获新疆医科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专业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环境与基因、环境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进行高尿酸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1项、参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后又主持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两项乌鲁木齐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参加编写并出版教材、专著四部。
主要获奖
1990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名列第一)
1994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七)
1994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名列第三)
1994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名列第五)
1995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四等奖(名列第五)
1996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名列第三)
1998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四等奖(名列第三)
2003 年获乌鲁木齐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名列第二)
 
 
营养状况、体成份、Leptin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对舞蹈专业青春期
女性骨骼健康状况的影响
 
申请人:杨丽琛
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
持续时间:1年
资助金额:10.00万元人民币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也是影响骨峰值最敏感的时期。在青春期获得遗传许可范围内的最大峰值骨密度是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舞蹈专业的青春期女孩由于其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她们成为“女运动员三联症”的易患人群,其中主要的体征包括骨质减少乃至疏松,其它症状还包括膳食及月经紊乱,而后者往往可进一步加剧并造成不可逆的骨质流失。鉴于此,本研究将以舞蹈专业青春期女生为研究对象,以普通中学同年龄别女生为对照,调查其膳食模式及营养素摄入水平、体力活动及月经状况;测定其体重指数、体成分、血清雌激素及Leptin水平;并将结合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Leptin受体基因多态性等遗传因素,分析低体脂、节食、饮食不规律、大运动量训练、月经周期不稳定等对青春期女生骨骼健康状况(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将分析上述多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从中筛选出骨质疏松的危险或保护因子,从而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今后进行长期的前瞻性或干预研究,乃至从分子水平和遗传学的角度研究骨质疏松的预防,防治“女运动员三联症”奠定良好的基础。
申请者简介:
杨丽琛,博士,副研究员。
1997年同济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同年考取母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朱清华、孙秀发两位导师进行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和学习。主要从事“锌缺乏及补锌对小鼠及其胚胎发育、HOX3.5基因表达的影响”(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子题96-904-06-06)的研究。
2000年毕业后考取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本所杨晓光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朱祯研究员进行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评价等项目的研究。博士论文题目:“转基因水稻中外源蛋白的食用安全性研究--- 外源蛋白的表达、纯化、活性分析、抗体制备及其应用”。并积极参与本室微量元素营养及代谢方面的研究。    
2003年博士毕业后留在本所微量元素营养研究室工作。除继续深入进行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评价工作外,还将分子生物学的各种研究方法与微量元素营养生物利用等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2004年作为课题负责人成功申请到两项课题:
1. 雌激素基因多态性与青春期女性骨骼发育及膳食钙吸收利用的关系探讨。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2005.1-2006.12)
2. 我国育龄妇女和儿童铁营养状况评估指标阈值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05.1-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