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营养中心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牛建平1艾溪涛2星敏2何莉霞2李树成2祁泽宏2许玲2李静2
(1青海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2青海省健康教育所)

2004年11月至2006年9月,我所根据“青海省刚察县藏族牧民膳食行为调查及干预模式的探讨项目计划书”,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背景
(一)项目立项背景
藏族一直从事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饮食以牛羊肉为主,乳类、谷物为辅,蔬菜和水果摄入极少,加之民族习俗的影响,藏族牧民忌食禽蛋和鱼虾,膳食营养结构极不平衡。而且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但不卫生,而且不安全,造成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居高不下。据2000年原省防疫站对我省藏牧区26起肉毒中毒分析显示:26起肉毒中毒中,中毒人数122人,其中死亡92人,死亡率7504%,有些家庭中毒死亡率可达100%。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品种比较简单,主要为牛、羊肉占中毒起数的9445%,发酵品占556%。牧民有食生肉或半生不熟肉的习惯(称之为开锅肉),认为煮熟、烧透的肉吃起来不香,没嚼头,这就为牧区群众食牛、羊肉引起肉毒中毒增加了机会。同时,藏族牧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相当贫乏,对膳食、营养、食品卫生与安全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尤其我省以前缺乏营养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因此,造成牧民膳食营养不平衡、食物中毒等相关健康问题的出现。
针对这种情况,青海省健康教育所向“达能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申报了“青海省刚察县藏族牧民膳食行为调查及干预模式探讨”项目计划书。
(二)项目目标
总目标:大力普及膳食、营养、食品安全与卫生相关知识,提高其相关知识知晓率,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牧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目标一:牧民群众膳食、营养、食品卫生相关核心信息传播材料覆盖率达到85%以上,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行为形成率达到50%以上;学生膳食、营养、食品卫生相关核心信息传播材料覆盖率达到90%,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75%,行为形成率达到50%。
目标二:乡村医生对牧民的核心信息传播率达到70%以上。
目标三:“空中科普”广播播出次数不少于20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
目标四: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达到90%以上;学生对家长人际传播率达到60%以上。
目标五:乡村医生、学校教师培训率达到85%以上,培训合格率达到85%。
(三)主要传播策略
1建立教育、卫生等多部门协作的有效工作机制,切实落实项目各项工作。
2对乡村医生和学校教师进行膳食营养、食品卫生等相关知识的培训,由乡村医生对牧民、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人际传播,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藏汉对照的宣传年画,通过乡村医生对牧民进行相关知识传播时发放至牧民手中;制作学生携带方便的小卡片,通过学生向家庭成员及周围邻居、亲友等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
4通过“空中科普”藏语广播对牧民进行膳食相关知识的大众传播。
二、项目终期评估
2006年5月29日—6月1日,专业人员进行了项目终期评估,结果如下: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
1成年牧民调查:随机抽去哈尔盖乡、泉吉乡两个乡,每个乡2个村,每个村100户,共400户进行入户调查,并对其中80户居民进行膳食结构的调查,主要询问家庭主妇24小时各种食物的食用频率。
2中、小学生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对39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合格答卷386份,合格率为9772%。
(二)结果
1传播情况:
(1)传播材料覆盖率:共调查成年牧民394人,其中见过或家中张贴过宣传年画的367人,占9315%;学生386人中,见过或拥有过宣传小卡片的358人,占9275%。
(2)“空中科普”藏语广播栏目的收听率:询问牧民获得膳食、营养相关信息的渠道,经常听“空中科普”藏语广播栏目人数为370人,占9391%,听过膳食、营养、食品卫生与安全相关知识的人数为341人,占8655%。
(3)乡村医生、学生的人际传播情况:牧民群众通过乡村医生讲解掌握膳食营养相关知识的有307人,占7792%;学生将学校学到的膳食相关知识向家长讲解的有271人,占7021%。
2牧民膳食营养知、信、行:
本次实际调查394户牧民,男性:231人,占5863%,女性:163人,占4137%;其中藏族占967%;职业中以牧民为主,占8274%,半农半牧占86%;文化程度:文盲233人,占5914%,小学文化程度占2614%。
(1)干预前、后牧民膳食营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见表1):
牧民膳食营养基本知识平均知晓率干预前为2529%,干预后为7965%。干预前、后牧民膳食营养相关知识差异有显著性。干预后牧民对食用风干肉、开锅肉的危害等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6328%,P<001,差异有显著性。
(2)干预前、后牧民膳食营养相关行为情况(见表2):
干预后,牧民膳食营养平均行为形成率为7776%。干预后牧民食品卫生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为6134%。
(3)孕妇及婴儿基本膳食调查者为:18—40岁的有小孩或已怀孕的妇女,干预前n=90,干预后n=102。


3牧民24小时膳食回顾:
干预前、后牧民膳食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干预前牧民一日三餐主要以糌粑、馒头、肉、奶茶(即青稞、小麦、牛羊肉、牛奶)为主,食用频率分别为6864%、6461%、4752%、331%。干预后膳食结构有一定的变化,一日三餐主要以糌粑、馒头、蔬菜、奶茶(即青稞、小麦、蔬菜、牛奶)为主,食用频率分别为612%、5539%、4971%、432%。干预后蔬菜的食用率有所提高,而且蔬菜的种类也较为丰富,而牛羊肉的食用率有所下降为3019%。
4学生膳食、营养知、信、行:
本次共调查学生386人,男性:187人,占4845%,女性:199人,占5155%;年龄以14—17岁为主,占6873%;住校的有132人,占3420%,不住校的有254人,占6580%。
(1)干预前、后学生膳食营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见表3):


干预前学生膳食基本知识知晓率为2683%;干预后为7940%,差异有显著性。干预前学生营养相关知识知晓率为2979%,干预后为6602%,差异有显著性。但对缺乏维生素的危害认识还不够深,因此需要今后在学校不断的开展营养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2)干预前、后学生膳食营养行为形成情况(见表4):
干预前学生膳食营养行为形成率为3146%,干预后为6154%,差异有显著性。干预前学生坚持饭前便后洗手的占4961%,干预后有7124%的学生能坚持饭前便后洗手;在牧业区学生喝生水的现象较为普遍,干预前有6142%的学生平时喝生水,干预后为3161%。


四、项目的收获与体会
1该项目首次针对藏族群众的饮食结构,开展膳食营养方面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旨在青海省藏族牧业区探索开展膳食营养干预的工作方法与模式,为以后在类似地区开展此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评估数据显示,在刚察县藏族牧民膳食、营养、食品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干预后位于前五位的食物是:糌粑、馍馍、蔬菜、奶类、肉,牧民食用蔬菜、水果的比例较基线调查有明显的提高,膳食结构较干预前有了一定的改善。
3牧民对食用风干肉、开锅肉的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经济条件、饮食习惯等方面的限制,牧民对肉的储存方式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牧民家中大都采取自然冷冻储存,没有冷冻的电器设备,方法是将屠宰后的牛羊肉装入塑料袋或牛肚内放在帐房外面。绝大多数牧民都食用储存肉,仅有很少一部分牧民吃新鲜肉。但牧民能自觉改变食肉方法,终期评估结果显示,大多数牧民不吃风干肉、开锅肉,牧民对食用风干肉、开锅肉的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说明我们在藏族牧区所应用的干预模式效果较好。
4在藏牧区应用这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我省藏牧区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目标人群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民族习俗等方面的特殊性。我们在刚察县藏牧区制作牧民喜爱、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藏汉对照宣传年画,通过受培训的藏族乡村医生给牧民发放和讲解膳食相关知识。同时在我省藏牧区开播“空中科普”藏语广播栏目,定期向牧民播放膳食相关知识,这在我省藏族牧业区,牧民居住分散,家中无电视,基本不看报纸杂志等图书资料,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受到目标人群普遍关注和欢迎。
5在学校开展营养与卫生健康教育,通过学生向家长传播,改变相关危险行为,这种“小手拉大手”的干预模式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小手拉大手”健康传播活动,将健康相关知识传播中小学生,并通过学生将这些健康知识传递给牧区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们,从而改变学生和家长乃至于周围人群的行为,即教育了学生自身,又影响了家庭其他成员,传播效果较好。
五、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经济条件和民族习俗的影响,牧民对蔬菜、水果、鸡蛋以及鱼虾的食用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牧民在长期以来形成的膳食行为习惯,在短期间内很难需求他们全部改变,因为行为改变需要长时间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需要有支持性的环境和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今后结合其他工作,开展持久的、有针对性的膳食行为知、信、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