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2010年第2期

蚌埠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
姚荣英  陶芳标[1]  庄颖  韩慧   周纯先
蚌埠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蚌埠 233030
 
摘要目的 了解蚌埠市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方便抽取蚌埠地区2所大学在校学生3 320名(男生1 550名,女生1 770名,年龄19.58±1.366岁)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家庭环境因素和亚健康状况。数据分析采用c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症状报告率为46.0%。躯体亚健康报告率为30.0%,其中三个维度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低下和抵抗力下降人数比例分别为27.0%、42.0%和34.1%。心理亚健康报告率为36.5%,其中三个维度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人数比例分别为68.6%、35.5%和85.8%。对亚健康症状报告率有影响的家庭环境因素是家庭类型、父母亲的健康状况。结论  大学生亚健康症状报告率较高。单亲家庭和父母亲健康程度低为大学生亚健康症状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亚健康  大学生  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The relation between sub-h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engBu city
YAO Rongying, TAO Fangbiao, ZHUANG Ying, HAN Hui, ZHOU Chunxian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somatic sub-health symptoms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family factors on them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health.  Methods  Based on stratified, convenience cluster sampling,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among 3 320 students from 2 universities of Bengbu city, which containe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family factors and 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 (MSQA) . c2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risk factors of sub-health symptom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overall sub-health symptoms among students was 46.0 % . Of the students 30.0% reported physical symptoms and the rates of physical inactivity, physiological dysfunction, and immunity decline were 27.0%, 42.0% and 34.1%, respectively. Of the students 36.5% reported mental symptoms and the rates emotional symptoms, behavioral symptoms and social adaptation problems were 68.6%, 35.5% and 85.8%, respectively. The main family factors influce sub-health symptom were family type and the health status of parents.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 of sub-health symptom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very high. The risk factors for sub-health symptoms were single-parent family and lower health level of parents .
Key words:  sub-health, university student,family factors
 
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第一状态)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第二状态)也只占20%和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可见这一群体存在的广泛性,国内学者称为“亚健康状态”[1]。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由社会、心理问题引起的亚健康问题逐年增加,并呈低龄化趋势,不少青少年也被卷入亚健康的行列[2]。而在校中学生和大学生在青少年中的比例很大。为了解目前我国在校大、中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于2008年1~12月,在全国9个城市(哈尔滨、北京、太原、蚌埠、鄂州、绍兴、重庆、贵阳、广州)的大学生和城乡普通中学生中开展调查,追踪观察1年。本文资料来源于2008年1~3月蚌埠地区大学生的的亚健康状况及其相关资料。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方便抽取蚌埠地区2所大学,1所为综合性大学,1所为医学院校。由于大部分4年级学生在校外实习,仅对1~3年级在校学生进行抽样,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抽取2~4个班,班级所有学生均为调查对象,共抽取学生3 320名,年龄(19.58±1.366)岁。其中大一1 121名,大二1 074名,大三1 125名;男生1 550名,女生1 770名。
1.2调查内容和方法
1.2.1一般人口学特征与家庭环境因素  人口学特征包括大学生的年龄、性别、户籍和年级。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主要陪伴人、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健康状况、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值等。主要陪伴人一项,调查对象对此项的调查目的发生误解,结果中对此项不作分析,其中父母亲健康程度为大学生自己的评价,分为差、一般和好三个等级;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也是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分为低、一般和高。
1.2.2大学生亚健康症状评定  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评定亚健康相关症状。该问卷由71个项目组成,分为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2个领域,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其中躯体亚健康32项,包括躯体活力不足(11项)、生理功能低下(11项)和抵抗力下降(10项)3个维度;心理亚健康39项,包括情绪问题(17项)、品行问题(9项)和社会适应困难(13项)3个维度。每个项目设6个评定等级,分别赋1~6分,每个等级的意义分别是:1为没有或持续不到1周,2为持续1周以上,3为持续2周以上,4为持续1个月上,5为持续2个月以上,6为持续3个月以上;项目的设置均为反向,得分越高表示亚健康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筛查的标准为项目持续时间达1个月以上,判定为亚健康症状[4]
1.2.3调查方法  首先对课题组的调查人员和2所学校的协助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要求。然后协助人员负责维持纪律,保证被调查人独立完成问卷,调查员负责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并告知所有调查内容都将严格保密,采用无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集中填写,填写完成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双侧检验,= 0.05,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亚健康报告率的影响单因素分析时采用Pearson c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
 
2结果
2.1大学生亚健康症状报告率
身心亚健康症状的报告率为46.0%(1 527/3 320)。躯体亚健康症状报告率为30.0%(996/3 320),报告躯体活力不足、生理功能低下和抵抗力下降人数比例分别为27.0%(413/1 527)、42.0%(641/1 527)和34.1%(520/1 527),三个维度都具有亚健康症状的人数比例为9.8%(149/1 527));心理亚健康报告率为36.5%(1 212/3 320),报告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人数比例分别为68.6%(832/1 212)、35.5%(430/1 212)和85.8(1 040/1 212),三个维度都具有亚健康症状的人数比例为29.1%(353/1 212)。
2.2大学生人口学特征与亚健康症状报告率
由表1可见,不同人口学的大学生身心亚健康报告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1 人口学变量与身心亚健康症状报告率
Tab 1.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the reported rate of sub-health symptoms
人口学变量
调查人数
报告人数
报告率
(%)
c2
P
年级
大一
1121
501
44.7
2.228
0.328
 
大二
1074
489
45.5
 
大三
1125
537
47.7
性别
1550
728
47.0
1.110
0.292
 
1770
799
45.1
户籍
农村
1827
845
46.3
0.108
0.743
 
城镇
1493
682
45.7
 
2.3 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亚健康症状报告率的单因素分析
问卷中大学生的主要陪伴人全部填写非父母亲,所以删除此项不做分析。由表2可见,家庭类型和父母亲健康程度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报告率影响差异有显著性(P<0.05)。
2  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身心亚健康报告率(%)
Table 2  Famil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repoted rate of sub-health among universityl students
家庭因素
调查人数
报告人数
报告率(%)
Pearson c2
P
家庭类型
双亲家庭
2707
1214
44.8
10.427
0.005
 
单亲家庭
127
73
57.5
 
其他家庭
486
240
49.4
独生子女
948
440
46.4
0.094
0.759
 
2372
1087
45.8
父亲文化
初中及以下
1337
613
45.8
1.552
0.460
 
高中(中专/职高)
805
347
43.1
 
大专及以上
551
245
44.5
母亲文化
初中及以下
1844
846
45.9
5.021
0.081
 
高中(中专/职高)
603
251
41.6
 
大专及以上
280
137
48.9
父亲健康程度
186
103
55.4
23.194
0.000
 
一般
908
444
48.9
 
1599
658
41.2
母亲健康程度
291
155
53.3
26.512
0.000
 
一般
971
481
49.5
 
1466
598
40.8
父母期望
13
9
69.2
3.148
0.207
 
一般
575
270
47.0
 
2732
1248
45.7
2.4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亚健康症状报告率的多因素分析
以大学生是否具有亚健康症状为因变量,以大学生家庭环境因素为自变量,根据需要对部分因素设置哑变量(变量名称与赋值见表3),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筛选用BACKWARD:LR法。
3 变量及赋值
Table 3  Variables and variable assignmen
变量
赋值
亚健康情况
1=亚健康  0=无亚健康
家庭类型
00=双亲家庭 10=单亲家庭,01=其他家庭
独生子女
0=否     1=是 
父亲文化程度
1=初中及以下  2=高中(中专/职高)   3=大专及以上
母亲文化程度
1=初中及以下  2=高中(中专/职高)  3=大专及以上
父亲健康程度
1=差  2=一般   3=好
母亲健康程度
1=差  2=一般   3=好
父母期望值
00=一般 10=低 01=高
回归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c2=32.649,P<0.05),筛选自变量最后一步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较好。2个变量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表4)。分析结果提示,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症状报告率随着父、母亲健康程度的升高而降低(P<0.05)。
 
表4 亚健康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ub-health symptoms
因素
β
Waldc2
P
OR
95%CI
父亲健康
-0.211
0.072
8.660
0.003
0.810
0.704-0.932
母亲健康
-0.193
0.066
8.546
0.003
0825
0.725-0.939
常数项
0.786
0.181
18.907
0.000
2.194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蚌埠地区大学生身心亚健康、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报告率分别为46.0%、30.0%和36.5%。目前,大学生亚健康报告率大都在37%~87%[4-9]。大学生亚健康各地报道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为,一方面是目前亚健康症状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不统一,另一方面研究时间不同也可能导致亚健康症状检出率不同。虽然各地报道结果不尽相同,但都反映了大学生这个特殊人群亚健康症状报告率较高。另外对亚健康两个领域中的六个维度进一步分析发现社会适应困难人数比例最高占85.8%,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本研究显示,家庭因素中单亲家庭和父母亲的健康程度低是大学生亚健康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过度紧张和压力[10]。长期紧张和压力对健康的危害有:(1)引发急慢性应激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和胃肠系统,造成应激性溃疡和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加速血管硬化进程和心血管事件发生;(2)引发脑应激疲劳和认知功能下降;(3)破坏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4)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恶性肿瘤和感染机会增加[11]。单亲家庭和父母亲健康状况不良的大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社会其他压力一般要高于非单亲家庭和父母亲健康状况良好的大学生,另外单亲家庭和父母健康状况程度低下可能导致家庭经济条件变差和对子女照顾时间的减少,与鲲鹏[5]报道经家庭济状况差的大学生亚健康报告率高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相一致。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家庭环境因素中,家长作为主体,担负着养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了解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家长应该学习一些有关孩子健康成长的知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本次研究样本的选取方面,采取的是整群抽样的方法。没有事先对研究对象的现患疾病(如严重器质性疾病和心理疾患)进行排查,虽然其患病率较低,但对研究结果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配合校医、老师和家长,排除患有相关疾病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鲁豫. 亚健康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09,7:152-153.
2陶芳标,胡传来,孙业桓,等. 我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09-314.
3邢超,陶芳标,袁长江.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8,24(9):1031-1033.
4 陶芳标,邢超,袁长江,等. 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全国常模研制.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9,30(4):292-295.
5 鲲鹏,叶方力,向兵, 等. 经济因素对高校学生亚健康状况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校医,2008,22(4):393-395.
6 张妙玲. 河南省5所院校学生的亚健康状况[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1(39):7767-7769.
7 王月云,孙维权,尹平,等. 某大学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3):255-258.
8 李勇杰,苟定邦,严欣,等. 我国七所重点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4):334-337.
9 高玉霞,张巍,张秀敏. 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与亚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J]. 医学与社会.2009 ,22(10):55-56.
10 YAN Yuxiang, LIU Youqin, LI Man.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questionnaire for measuring suboptimal health status in urban Chinese[J]. Epidemiol, 2009,19(6):333-341.
11林敏霞,吕亚文. 亚健康”状态的健康教育方法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1):3-4.


基金项目: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No.2006AA02Z427)
作者简介:姚荣英,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儿童少年生长发育,E-mail:yaorongying@126.com
1通信作者:陶芳标,男,博士,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电话:0551-5161168,E-mail:fbt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