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情报站

Influence of breastfeeding on the infant immunity function
 

    母乳喂养是儿童生存和发展三大战略之一。母乳不仅具有营养完备,成分比例合适,所含矿物质比例适宜,易于吸收等优点,而且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母乳喂养儿的生长发育明显优于人工喂养儿,同时母乳喂养还可促进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建立。
   已知母乳中的免疫和抗感染物质有:免疫成分有免疫球蛋白(包括SIgAl、SIgA2、IgM、IgG、IgE、IgD)、补体成分1-9、淋巴因子、游走抑制因子等;非免疫成分有α-I-抗胰蛋白酶、蛋白酶、铁整合物(乳铁蛋白、脱乳铁蛋白、转铁蛋白)、溶菌酶、乳过氧化物酶、双歧因子、非特异抗病毒因子等。上述物质为可溶解成分。不溶解成分有细胞成分(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非T非B细胞、粒细胞、上皮细胞等)和非细胞成分[脂肪酸(抗葡萄球菌因子)、神经节苷脂、多糖和糖蛋白(抗病毒因子及抗细菌因子)]等。下面就双歧因子、免疫细胞、乙型乳糖、溶菌酶进行介绍。
   双歧因子
   双歧因子是双歧杆菌合成细胞壁所必需的糖类,有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作用。双歧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属于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可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其代谢产物能降低肠道pH值,促进肠蠕动,阻止致病菌及毒素在肠道中停留。在乳酸存在时,双岐因子还能促进肠道内乳酸杆菌的繁殖,抑制大肠杆菌,减少坏死性结肠炎的发生。母乳中含有双歧因子,故母乳喂养可促进婴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改善消化功能,使婴儿尽快适应外环境。
   免疫细胞
   人乳中含有多种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的生理活性有:巨噬细胞(发现抗原、贮存IgA、免疫调节、制造干扰素、吞噬作用、产生溶菌酶)、T细胞(迟发性超敏反应、免疫调节、产生淋巴因子、免疫移植)、B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产生干扰素)、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在抗原刺激下,这些活体细胞不仅可释放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同时,激活新生儿体内可表达IL-2R的淋巴细胞,导致母乳喂养儿的sIL-2R血清水平高于人工喂养儿。最近有报道免疫染色后在乳腺腺管和乳腺小叶的上皮细胞内检出能促进巨噬细胞增殖、分化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母乳尤其初乳中MCSF含量多,并且具有生理活性。初乳中巨噬细胞和MCSF含量多,是新生儿出生早期感染防御因子的重要部分。
   乙型乳糖
   人乳中糖含量高且以乙型乳糖为主。乙型乳糖在肠道内转化为乳酸,能使肠道内的pH值降低,有促进肠道内乳酸杆菌生长的功效,使乳酸杆菌占肠道菌的70%左右,从而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明显减少肠道感染的机会,同时还可促进矿物质的吸收。
   溶菌酶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溶菌酶。溶菌酶属于能够溶解细菌的酶,在酸性环境中稳定,不易被胃酸破坏。溶菌酶能够破坏和溶解细菌细胞膜上的粘多糖而杀伤细菌。SIgA需在溶菌酶的作用下才能起到激活补体的作用。Chandan报道人类初乳中溶菌酶含量约为牛乳的3000倍,而人乳中溶菌酶破坏和溶解细菌的能力约为牛乳的300倍。
   除含有已知抗感染物质外,母乳还含有免疫调节因子,这些因子对保护婴儿免于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母乳中大量的这些因子还可促进婴儿免疫系统的成熟及调节免疫物质的合成。人乳中这些生物因子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系统,协调互补抗感染,避免被消化,以补充婴儿体内合成较晚的免疫因子。
   (赵显峰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