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能营养中心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刘小立*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 518020
 
深圳市位于祖国的南疆, 西连珠江口伶仃洋,北与东莞、惠州两市接壤,南毗邻香港,东临大亚湾全市总面积2020平方公里,深圳市的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2.3℃,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60小时。深圳市依山面海,是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全市共设6个市辖行政区(特区内4个区、特区外2个区),6个区共辖30个街道办事处、18个镇、353个社区居委会和218个村居委会。2002年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61个,其中医院77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54个、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7家,卫生人员共2.3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6万人,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62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25人,占总人数的84.13%。建市的1980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140.68/10万,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人民健康水平大大提高,2002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降低到155.43/10万。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在职人员18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7人,占职工总数的80.77%,高级职称45人,中级57人,占技术人员的30.6%和38.8%。
设置科室有:流行病科、免疫管理科、消毒杀虫科、艾滋病防治科、健康教育科、理化检验科、微生物检验科、预防保健门诊部、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转基因实验室、食品卫生(含毒理)科、环境与学校卫生科、职业卫生科、放射卫生科等业务科室和办公室、党办、人事科、质量管理科、财务科、科教信息科、设备科、总务科、保卫科等行政科室。重点专科、实验室有:放射卫生防护、卫生毒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二噁英检测实验室及病原微生物参比实验室。其中二噁英检测实验室被卫生部确认为“卫生部二噁英检测实验室”,并获得多种检验机构资质认证。该实验室配备了专用二噁英检测仪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双聚焦磁式质谱联用仪。1996年,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获得卫生部批准。中心制定了“公正、科学、准确、有效”的质量方针和严格的质量目标,建立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在卫生系统率先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的卫生机构。并在全国卫生系统中较早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1995年以来,中心获得国家、省、市立项课题56项,其中15项分别荣获省、市科研成果奖。
1 深圳市1980~2002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
1980年,在原有宝安县的基础上成立了深圳市。流行病学监测资料表明,22年来我市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时间的推移,整体呈下降趋势。总发病率由1980年的2140.68/10万下降到2002年的155.43/10万,2002年比1980年发病率下降达92.74%;死亡率由1980年的8.23/10万降至2002年的0.11/10万。发病率的波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1985年,发病率从1980年的2140.68/10万急剧上升到1981年的5225.41/10万,形成一个发病高峰,然后发病率开始逐渐下降,到1985年发病率下降至1104.88/10万;第二阶段从1986年~1993年,发病率波动在300~500/10万之间,发病率趋于平稳;第三阶段从1994年起,发病率降低到300/10万以下,基本呈缓慢下降趋势。与发病率的变化相比,甲乙类传染病的死亡率的变化相对不明显,从1980年的8.23/10万下降至1985年的1.36/10万后,死亡率基本低于1.00/10万。
随着我市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增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加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我市传染病致病原和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980~2002年传染病疾病谱变化大致分成五个阶段:(1)1980~1984年,流感发病率居高不下。流感发病率高居于1000/10万以上,1982年发病率更高达4083.35/10万,痢疾、病毒性肝炎和百日咳次之;(2)1984 ~1988年为疟疾高发阶段。1984年疟疾暴发,发病率升至1111.40/10万,至1988年发病率才降至100/10万以下,病毒性肝炎、痢疾和麻疹次之;(3)1988~1993年,病毒性肝炎居发病顺位首位。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均高于100/10万以上,1991年达到168.90/10万。自1990年开始,淋病发病率上升,居发病顺位第二位,痢疾、疟疾和伤寒次之;(4)1990~2002年为性病快速增长阶段。淋病发病率均位于前五位,1995年居我市传染病疾病谱首位,以后均排在前三位,梅毒也在2000年进入前五位传染病,痢疾和肝炎次之;(5)2000~2002年,肺结核跃居发病顺位首位,发病率约在40/10万左右。淋病、痢疾、梅毒和肝炎次之。
受全球化、城市化、环境因素、社会人口构成等诸多因素影响,深圳建市22年来,流行的主要生物致病原发生了较大变化,各主要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霍乱在我市呈散发状态,是我市重点防制的甲类传染病,1980~2002年我出现了四个霍乱发病高峰, 1985年~1987年为第一个高峰,1986年发病率为1.21/10万,1987~1988年期间无疫情发生;1989~1991年形成第二个高峰,1990年发病率高达4.24/10万;1992~1996形成第三个高峰,其中1992年(发病率为5.41/10万)和1994年(发病率为2.28/10万)为两个峰值;1997年~2000年形成第四个高峰,1998年霍乱发病率为0.98/10万,以后疫情下降,2002年霍乱发病降至0.04/10万。
根据深圳市1980~2002年主要传染病疾病谱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深圳市居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有:流感、病毒性肝炎、痢疾、麻疹、淋病、梅毒、疟疾和肺结核等。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外来劳务工大量涌入,疟疾成为我市重要传染病,1984年和1993年全市出现了两个疟疾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为1111.40/10万和63.32/10万。通过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其发病率逐年降低,2000年疟疾发病率为1.78/10万,2002年为0.85/10万。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在1981年(发病率为443.86/10万)形成一高峰后,随着防治力度加大和疫苗接种工作的实施,其发病率呈持续降低状态,自1982年以后均低于200/10万,2000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31.00/10万,2002年发病率为21.59/10万。
1986年开始,我市性病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90~1994年淋病的发病率高居于100.00/10万以上,1994年以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02年淋病发病率降至32.47/10万。梅毒发病率于1995年开始逐年升高,到1999年达到43.57/10万的高峰,然后稍下降至2002年的24.83/10万。
深圳市成立以前,丝虫病是我市的主要传染病。1970~1972年,全市(原宝安县)微丝蚴率达2.71%,1977~1978年微丝蚴率1.48%,1985年微丝蚴率为1.11%。通过大力防控,1989年微丝蚴率下降0.02%,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98年1月广东省卫生厅宣布深圳市正式消灭丝虫病。
深圳市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情况介绍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深圳市卫生局的精心组织领导下,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建立了“深圳市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制定了《深圳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方案(2002-2005年)》,加强了政府对艾滋病防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疾病控制(卫生防疫)为主体的从事艾滋病监测、检疫、宣传、教育、治疗、管理、研究的队伍。
目前全市艾滋病监测网络已逐步健全和完善,全市有艾滋病检测确认实验室2个,初筛实验室56个。监测网络涵盖医疗卫生、采供血机构、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对全市的临床病人、孕产妇、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献血员、婚检人员、吸毒者、收容教育者、劳教人员、监狱犯人等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监测,掌握了我市的流行动态和发展趋势。
深圳市是全国第一个实行无偿义务献血的城市,目前医疗用血全部真正的实现了无偿献血供给。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加强血液及其制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促进血站规范化建设,有效杜绝了艾滋病的血源性传播。
为了有效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我市于2001年7月1日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对所有孕期保健的孕产妇进行HIV抗体和梅毒筛查,2002年开始对全市所有孕产妇进行艾滋病和梅毒免费筛查,对于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已有近20万名孕产妇接受了HIV和梅毒筛查,发现了20多例HIV感染孕产妇,并对其实施了干预处理,有效降低和防止了HIV母婴传播的发生。
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自1998年开始,市CDC有计划地组织15期各类培训班,对医疗、护理、检验、预防保健,公安局、戒毒所、劳教所医务人员、大学生等约3000人次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骨干师资力量。
艾滋病宣传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流行的最佳“疫苗”。近年来,根据我市艾滋病流行和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通了艾滋病咨询热线电话和语音声讯咨询系统,组织了全市性的艾滋病知识巡回展览,将艾滋病知识纳入了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教育课程中,在发廊、酒店、桑拿按摩室、卡拉OK厅、歌舞厅、酒巴、健康体检门诊、和社康中心等公共场所发放宣传单张,在长途卡车司机、戒毒所吸毒人员、收容所和劳教所学员中经常性开展艾滋病性病知识教育和讲座;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经常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合作开展公益性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大众对艾滋病的知晓率有了很大提高。近几年来,我市对吸毒人员、性服务人员、长途卡车司机、公共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同性恋者等人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发放宣传材料,推广使用安全套,教授针具清洁技术,开展同伴教育。近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市性服务人员安全套使用率是全国最高,达60%~75%,本市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率很低(<10%)。
1996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安全套自动化市场营销网络服务,对于安全套推广计划、计划生育和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全市已安装了近2000台安全套自动销售机。
近年来,艾滋病病人逐年增多,相应的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对此情况,我市确定市东湖医院为艾滋病临床治疗单位,市疾病控制中心建立了艾滋病追踪观察门诊,基本上能为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规范化的治疗、护理、咨询和预防保健服务。同时,还加强了对性病门诊的规范化管理和性病的规范化治疗。
非典防治及病原溯源研究情况
今年春节前后,全国部分地区发生非典,我市也受到波及。在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的领导下,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战线的卫生防疫人员全力以赴,不辱使命,与医护人员并肩战斗在抗非一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有效地控制了“非典”在我市的蔓延。5月11日以后已没有新发病例,6月10日,最后一个SARS病人出院,全市确诊总病例数53例,疑似病例96例,均为散发病例,未发生群体性暴发,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在广州和香港南北疫情暴发夹攻的情况下,创造了“非典”防治工作的奇迹,保护了市民的健康,维护了特区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早日查找“非典”致病元凶,我中心与香港大学开展了密切科研合作,进行了SARS溯源工作,对野生动物、圈养野生动物和部分家禽家畜进行采样研究。首批采集共25份动物样本,从3只果子狸和一只貉中分离到SARS样病毒。用免疫荧光法、RT-PCR进行鉴定,在电镜观察到了冠状病毒的典型形态,并对分离到的一株病毒进行了全基因序列测定,该病毒序列与人SARS病毒有99.8%的同源性,其它病毒株完成了S基因测定。血清学试验也显示,该SARS样病毒是人类SARS病毒的前体。这篇研究成果发表于2003年9月的美国《科学》杂志。到目前为止,我们对采集的近300只有关动物的样本正在进行研究。
4 营养与食品卫生
4.1 中期胎儿组织器官中常量和微量元素水平研究
本课题选取正常中期引产胎儿60例,分别取出心脏、肝脏、肾脏、腓肠肌、胎盘、大脑和小脑,同时采集孕妇引产前空腹静脉血作为标本,经HNO3+H2O2微波消化处理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常量元素K、Na、Ca、Mg、P,微量元素Fe、Zn、Cu、Cd等的含量。由此来探讨正常中期胎儿组织器官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以及元素间的关系,以得到发育期胎儿组织器官中各种元素的基线值,确定元素的靶器官,为系统研究常量及微量元素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4.2 深圳市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研究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三年来对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先后对小学生的硫胺素、核黄素和学龄前儿童的血清锌、血清铁、血清钙、维生素A等营养素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为儿童的饮食营养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被调查的600名小学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硫胺素和核黄素缺乏和不足状况。被调查的301名学龄前儿童的血清维生素A、血清锌、血清铁和血清钙也存在一定比例、不同程度低于正常水平的状况。以上结果表明深圳市虽然是经济特区,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但可能由于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和儿童饮食习惯差异等原因,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素缺乏。
4.3 深圳市重点人群及孕初期妇女碘营养状况研究
该研究目的是了解深圳市环境碘的含量,评价重点人群碘营养水平及影响因素,揭示碘营养充足地区孕初期妇女碘营养代谢与甲状腺垂体功能及与妊娠反应关系,为确定适宜的盐碘浓度,提高补碘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多样性提供依据。
结论:
(1)深圳市重点人群碘营养充足,深圳市区碘营养状况明显高于郊区;
(2)深圳市区部分人群碘营养高于适宜水平,有高碘的危险性;(3)市区孕初期妇女碘营养水平降低,甲状腺功能减弱,垂体功能亢进,妊娠反应对上述现象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4.4 学生肥胖干预效果评价
《中国/WHO以肥胖控制为切入点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于2002年3月在深圳正式启动,其目的是通过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并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的方法。经过一年的干预,与对照学校相比,项目学校无论在学生肥胖率控制,肥胖学生肥胖度控制,学生体重增高/身高增高比值控制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
4.5 深圳市近海水产品重金属蓄积量情况
2001年3月至8月间分别在深圳东、西部沿岸1 公里以内的近海海域先后进行了6 次采样检测,共采集常见常食的海洋水产动物样品3大类63种。
本次研究表明,各种重金属在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体内的蓄积水平的高低顺序如下所示:
鱼类:Zn>As>Cu>Cr>Sn>Pb>Hg>Cd
甲壳类:Zn>Cu>As>Cr>Cd>Pb>Sn>Hg
软体类:Zn>Cu>As>Cr>Pb>Cd>Sn>Hg
4.6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与升级
水产品、禽畜类产品的抗生素、抗虫剂、激素等监测
食品加工过程中污染物消长规律及其控制措施的研究
4.7全国营养调查情况
1、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92年):罗湖区、南山区(数据汇入国家数据库)
2、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2002年):宝安区(数据汇入国家数据库)

作者简介:刘小立,男,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营养学、毒理学研究工作、食品生产过程污染物监测、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和卫生专业方面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