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中心学术会议

披露膳食纤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2014117日至8日,由达能营养中心(中国)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安徽省营养学会协办的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合肥安徽饭店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为“膳食纤维与健康”,共吸引了国内外各地320多名营养界专家和学者参代表,共同探讨膳食纤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披露最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膳食纤维是一大类不被人体消化的糖类物质,并有着显著的健康益处。自然界中大约有千种以上的膳食纤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围绕“膳食纤维的适宜需要量研究”这个话题展开了与参会代表的交流与讨论。1953年, Hipsley 在研究妊娠毒血症(pregnancy toxemia)中,首先提出了“膳食纤维”这个名词。其定义、功能作用和分类不断完善。膳食纤维推荐摄入量的研究相对较少,一般对于膳食纤维的推荐量有两类方法来估计,一是根据健康人的膳食调查来推算适宜摄入量;二是根据人群观察实验,如膳食纤维与肠道相关指标来确定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纤维的适宜摄入量根据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水平在 15.6~19.6g/d之间。谷类消费量下降,导致膳食纤维摄入量降低。杨月欣教授等人利用65个县的调查资料,分析了16种蔬菜中总膳食纤维、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的含量,用该数据对中国农村居民198219922002年的营养调查膳食纤维摄入量进行补充,分别为34.44 g/d28.05 g/d23.62g/d。  考虑到我国食物成分表膳食纤维数据仅有50%左右,且部分为粗纤维的数据,因此全国营养调查可能低估了至少20%的膳食纤维摄入量。参考其他国家建议,我国成人(19---50岁)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建议为2530g/d,并鼓励每日至少食用一份(6080g)全谷物食品和400500g蔬菜水果。以肠道不适如腹胀、腹泻、气体等为观察指标,每种膳食纤维有不同量的耐受剂量,没有指定统一的上限值。 .


荷兰Groningen 大学的Roel J. Vonk教授围绕“膳食纤维对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他的最新科研进展。膳食纤维可被肠道微生物发酵利用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而短链脂肪酸的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炎的特性可能是能预防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的原因之一。Roel J. Vonk教授的研究发现验证了多食用膳食纤维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这一科学建议。



中国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主任薛长勇教授就膳食纤维的概念、生理特点、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展开了膳食纤维与健康的介绍。膳食纤维因与老百姓日常饮食息息相关,它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是老百姓较为关心及感兴趣的话题,薛长勇教授介绍膳食纤维对慢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可表现为:防止餐后血糖快速上升、提高胰岛细胞活性、改善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体内胆固醇水平、增加摄食的饱腹感从而减少摄入量达到减重、抑制肿瘤细胞分化促进凋亡等。



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黄承钰教授围绕“魔芋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实验研究”的话题,向参会代表介绍了魔芋这一低能量、低蛋白质、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的传统食品的特性和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和机制,并介绍了魔芋的吃法。魔芋膳食纤维具有吸水性强、膨胀率高、粘稠度高、饱腹性好等特点,主成分是葡甘聚糖。包括她们课题组在内的许多研究表明,魔芋膳食纤维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润肠通便、防癌作用等功效。关于魔芋精粉的吃法,可以将魔芋精粉或魔芋胶加在面粉中制成魔芋面条、面包、饼干,加入鸡蛋牛奶制成牛奶魔芋布丁,加在汤水、牛奶、豆浆、肉丸、饺子馅中作增稠剂用;还以用魔芋粗粉或魔芋精粉加入大米或玉米粉,做成魔芋豆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刘烈刚教授对“膳食谷物纤维摄入量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性研究”展开了交流。刘教授团队招募了25名健康育龄妇女为志愿者,进行三天24小时膳食调查,收集空腹血浆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进行血浆3,5-二羟基苯甲酸(DHBA)和3-(3,5-二羟基苯基)-1-丙酸(DHPPA)的检测。在排除5名能量摄入量低于600kcal/d的志愿者后,共有20名志愿者的信息纳入分析。血浆烷基间苯二酚(ARs)代谢产物(DHBA+DHPPA)浓度与膳食谷物纤维摄入量显著相关(r = 0.483; P = 0.031)),经过多因素校正后关系仍然存在。血浆DHBA浓度与膳食谷物纤维摄入量未见显著相关,但经多因素校正后,血浆DHPPA浓度与膳食谷物纤维摄入量显著相关(r = 0.579; P = 0.038)。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孕妇161人,其中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68人,健康对照93人。以血浆ARs代谢产物为生物标志物,经过多因素校正,血浆ARs代谢产物浓度低与GDM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刘教授由此得出结论在育龄妇女中,血浆ARs代谢产物是膳食谷物纤维摄入的一个有效的生物标志物。血浆ARs代谢产物浓度低与GDM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宇纳向参会代表介绍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该监测是最新具有全国人群代表性的研究数据,监测采用连续324小时个人膳食回顾法结合家庭调味品称重的调查方法收集了全国150个监测点6万余人的食物摄入数据。利用2002中国食物成分表,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年龄人群膳食纤维的摄入状况,结果显示中国居民的膳食纤维的摄入水平呈下降的趋势,目前平均每标准人每日膳食纤维(不可溶)的摄入量为11g,城市与农村基本一致。由于食物成分表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数据不足,采用折算系数推算出每日膳食纤维总量约为13g。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是蔬菜、粮谷类和豆类。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DRIs)中膳食纤维的推荐量相比,能达到适宜摄入量(AI25g)的人群不足5%。通过对18-64岁成年人膳食纤维与肥胖、血糖水平、血压值的相关分析研究显示,来源于粮谷类食物的膳食纤维与空腹血糖水平呈负相关,膳食纤维摄入量高的人群比摄入量低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低;来源于蔬菜水果的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成负相关,蔬菜水果来源的膳食纤维摄入量高的人群比摄入量低的人群发生超重肥胖、高血压的风险低。中国居民存在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普遍不足,应通过增加全谷物食物、蔬菜水果的摄入提高膳食纤维的摄入水平,以减少慢性病发生的风险。



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何方教授介绍了益生菌及益生元在过敏性疾病疾患防治研究中的进展。喘息,异位性皮肤炎,花粉症及食物过敏症等过敏性疾病在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的发病率出现显著增加的现象,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除因人而异的复杂的遗传背景以外,工业化国家的生活环境的改善,饮食及医疗卫生条件进步使人们,特别是婴幼儿与各种病原及环境微生物接触的机会减少,造成人们的免疫系统未能正常发育被认为是引起过敏性疾病急剧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体肠道里生息大量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物在人体肠道内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肠道微生物的生态体系,以共生和寄生等多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人体的营养吸收和各种生理代谢。早在70年代通过使用无菌动物发现肠道微生物在对人体肠道免疫器官发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正常小鼠相比无菌小鼠的对食物抗原出现了免疫宽容破绽。上世纪90年代未,研究发现过敏性疾病患者伴随出现肠道菌群、特別是双歧杆菌, 乳酸菌菌群的异常, 还发现双歧杆菌, 乳酸菌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定植延迟及菌数减少和后期过敏性疾病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婴幼儿肠道内的双岐杆菌的种群结构也岀现异常。和健康婴幼儿相比,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婴幼儿肠道内出现大量的成人型双歧杆菌,这些成人型双歧杆菌在免疫调节等生理功能和婴幼儿型双歧杆菌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益生菌及益生元(含膳食纤维)作为改善肠道微生物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在过敏性疾病防治上受到广泛地重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己有研究发现乳酸杆菌(L. casei shirota)能通过制御Th1/Th2平衡、抑制IgE的产生。L rhamnosus GG菌被首先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能有効地降低婴幼儿异位性皮肤炎的发病风险,同时与其他益生菌(L .gasseri TMC0356)混用对成人型过敏性疾病也有显著缓解作用。近年、益生菌(主要是双歧杆菌、乳酸菌)益生元(含膳食纤维)的抗过敏作用在大量的人体临床及模型动物研究中得到有效证明、在相关机理及有效成分的研究上也有了显著的突破。益生菌的抗过敏及相关的免疫调节作用上均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但是, 现行的益生菌益生元(含膳食纤维)的作用是有限的,相关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近年随着分子遗传学新技术在肠道微生物研究上的广泛利用,将会加深对肠道微生物在过敏性疾病发病上的重要性的理解, 推动益生菌及益生元在过敏性疾病上的利用。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张彩霞副教授向参会者介绍了“膳食纤维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流行病学证据”。膳食纤维作为重要的食物营养素,其与人体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大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如美国的the NursesHealth StudyNHS)、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 (HPFS)、欧洲10国的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 study、日本的The Japan Public Health Center-Based Prospective study (JPHC study)The Japan Collaborative Cohort Study (JACC Study)、中国上海的Shanghai Womens Health study (SWHS)等,对膳食纤维与人群中各种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各种肿瘤发病的关系开展了相关研究。此外,基于病例对照研究以及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也为膳食纤维与各种疾病发病的关系提供了高质量的研究证据。但是,目前有关膳食纤维摄入与各种疾病预后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选择研究人群、如何准确测量膳食纤维这一暴露因素、资料统计分析中混杂因素的控制等,都是开展膳食纤维与疾病关系的人群研究时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2014年的评审结果也在这次学术会议期间对外发布。此项基金是我国唯一由中外合作机构建立的用于营养研究与宣教的专项基金,支持膳食营养和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历经十五年向社会各界学者的公开招标,该基金已累计出资近3200万元人民币,资助了全国各地189项科研工作,发表科研论文超过450篇。今年又有11个项目获得资助,总资助额达200万元人民币。



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项目汇报

8日上午,10个“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曾资助的项目的科研成果在大会上向所有参会代表进行了汇报。分别是:《中国居民膳食嘌呤摄入量评估及其与血尿酸相关性的研究》(潘洪志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产后妇女体成分和体重滞留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赖建强教授,中国CDC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技术关键点及核查研究》(何梅研究员、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甲基供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联性研究及其对脂代谢调节基因甲基化影响的机制探讨》(朱惠莲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不同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及营养状况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王军波副教授,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老年人吞咽障碍及膳食营养干预研究》(陈艳秋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基于血游离核黄素浓度的变化探讨我国成年男性核黄素平均需要量》(韦京豫高级实验师,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的构建及其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王俊副主任技师,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西部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食育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应用研究》(李晓辉主任医师,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谷物的营养特性及法规调研》(刘静副研究员,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会议共收到20篇论文,其中2位学者在8号下午的论文交流会上向其他参会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展开交流。


本届学术年会是达能营养中心(中国)自1998年成立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每年研讨会的主题都围绕世界营养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课题,着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个独立运作的非营利机构,达能营养中心(中国)每年将达能集团提供的资金投入到支持中国膳食营养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不仅为在中国从事饮食及营养研究的专业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还致力于对公众进行有关营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为改善中国人口整体膳食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